作者简介
徐明,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* 本文系个人观点,不代表供职机构意见。
中国省际对口扶贫政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,旨在通过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,缩小区域发展差距,推动共同富裕。文章基于徐明教授的研究,利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2010年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政策效果,探讨了其经济增长效应及背后的作用机制,并对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提出了思考。
一、政策背景与研究方法
2010年,中央启动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政策,涵盖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多方面支持,目标是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。徐明教授的研究采用合成控制法(SCM),通过构建虚拟的“反事实”对照组,比较政策实施前后新疆实际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的差异,从而评估政策的净效应。研究选取2000—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,控制产业结构、城镇化率、固定资产投资等变量,确保结果的科学性。
二、研究结论:政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
研究发现,对口扶贫政策使新疆实际GDP较潜在水平平均提升了7.92%。这一效应在政策实施后逐年显现,2014年达到峰值(12.6%),随后因宏观经济环境略有回落。这表明政策在短期内有效拉动了新疆经济增长。研究还考察了政策对支援方(东中部15省)和西部其他地区的潜在影响,发现挤出或挤入效应均不显著,表明政策的整体福利效应未受明显干扰。
三、政策启示与建议
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。对口扶贫的短期效果显著,但长期需培育受援地的内生动力。例如,通过产业帮扶和技术转移,推动本地特色产业发展,增强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优化政策设计。包括精准识别需求,根据受援地实际短板(如教育、基础设施)制定差异化帮扶措施;强化制度激励,将政治动员转化为长效制度安排,避免“运动式”帮扶。
区域协调与全国联动。对口扶贫可促进产业跨区域转移,优化全国分工格局。未来需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,形成“先富带后富”的良性循环。
过渡期后的政策延续。2020年脱贫攻坚完成后,中国进入5年过渡期。研究表明,帮扶政策对巩固脱贫成果至关重要。未来应探索政策创新,如引入市场机制、社会资本参与,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。
省际对口扶贫是中国区域治理的重要创新,其短期经济增长效应已得到实证支持。然而,政策的长期成功取决于能否实现从“援助有效性”到“发展有效性”的转变。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,激发受援地内生动力,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“中国方案”。
原文出自: 徐明. 中国省际对口扶贫的政策效果:基于合成控制法的估计[J].金融市场研究,2025(6):37-52.
中国知网《金融市场研究》
《金融市场研究》
《金融市场研究》(CN10-1052/F)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、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办,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金融类月刊,2015年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为首批A类期刊。杂志发布金融市场权威信息,探讨金融领域的基础理论、金融产品创新及金融市场相关机制建设,关注金融市场的长期性课题,兼顾宏观经济等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。
如需投稿
爱研究的小伙伴们可将稿件发送至:
FMR@nafmii.org.cn
与远方的同道者分享您的真知灼见吧!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当月期刊
注:本文来自NAFMII资讯,转载请注明来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