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新刊速读|管涛、刘立品:加快推进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
最新动态
新刊速读|管涛、刘立品:加快推进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
2025-08-211


管涛

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生导师


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

刘立品

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


中银证券宏观分析师


一、引言

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“制度型开放”,其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。以资本市场为切入口,可将这一概念置于“边境后规则”与“边境开放”相对照的坐标系中,进而观察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正在发生的范式转换。

①概念与理论。“制度型开放”的核心在于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四位一体的制度供给,而非传统的关税减让或准入放宽。借助Alfaro等人关于制度质量与资本流动的跨国研究,可将“制度差异导致外资不足”的实证结论嵌入中国情境,形成理论与现实的闭环。其维度包括:

● 高层次——从要素红利转向制度红利;

● 全方位——横跨股、债、衍生品及发行、交易、托管、违约处置全链条;

● 边境后——侧重落地后的制度体验;

● 对称性——既接受国际规则内化,也推动本国规则外溢。

②基本原则与方法。“以我为主、面向国际、立足本土、面向市场、整体推进、安全为重”六项原则共同构成制度型开放的约束-激励矩阵。方法论上坚持“改革-开放”双轮驱动:内部结构性矛盾通过改革解决,外部开放则以外压测试改革成效,避免单兵突进带来的系统性风险。

二、股票市场制度型开放的实践路径

①发行与并购重组。中资企业境外上市与外资企业境内挂牌构成双向通道。前者以备案制优化、合规手册、监管协调为主要工具;后者以CDR与国际板为渐进载体,并辅以投资者结构优化,缓释供给冲击。注册制深化通过分级披露与中介责任终身追溯,将市场化约束内嵌于发行环节。并购重组则主张“备案制+事后抽查”与定向可转债支付创新,降低交易摩擦。

②交易机制。在QFII/QDII与互联互通并行的“双轨”框架下,研究放宽持股比例、简化准入、延长交易时间、丰富标的,并审慎评估T+0与做空工具的再引入,以平衡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。

③投资与机构。穿透式监管被视为跨境监管合作的中国方案,但需兼顾数据安全。投资者保护体系强调集团诉讼与先行赔付;耐心资本培育聚焦“募投管退”全链条政策稳定性。证券经营机构的“引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均以国民待遇与合规半径为核心。

三、债券市场制度型开放的制度补缺

①发行端。信息披露统一平台、XBRL标准、评级机构市场化约束以及熊猫债与“一带一路”人民币债券创新,共同构成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的基础设施。

②投资端。外资持仓以利率债为主的结构性失衡,通过衍生品对冲、信用风险定价机制完善及投资渠道优化予以矫正。

③违约处置。债券持有人会议与受托管理人制度存在法律层级不足、利益冲突明显等问题,可借鉴德国、日本经验,引入瑕疵决议救济与独立代理人机制,并坚持市场化出清原则。

四、风险防范与政策含义

制度型开放面临制度水土不服、信息外泄、外部冲击、恶意攻击、金融制裁五类风险。对应的工具箱包括宏观审慎税、跨市场监察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(CIPS)升级以及阻断立法等多层次安排。其核心启示是:开放并非简单拆墙,而是让潜在礁石显形的灯塔功能;只有在改革深化与风险防控同步推进的前提下,才能实现资本市场的高质量与安全并举。

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提供了可操作的系统蓝图,也为后续学术研究与政策评估奠定了框架。当制度本身成为光源,既照亮资源配置之路,也投射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长远轮廓。

原文出自: 管涛,刘立品.加快推进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[J].金融市场研究,2025(8):1-12.


中国知网《金融市场研究》


《金融市场研究》


《金融市场研究》(CN10-1052/F)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、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办,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金融类月刊,2015年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为首批A类期刊。杂志发布金融市场权威信息,探讨金融领域的基础理论、金融产品创新及金融市场相关机制建设,关注金融市场的长期性课题,兼顾宏观经济等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。

如需投稿



爱研究的小伙伴们可将稿件发送至:

FMR@nafmii.org.cn

与远方的同道者分享您的真知灼见吧!
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当月期刊


注:本文来自NAFMII资讯,转载请注明来源。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