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简介
朱惠玲,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党委宣传部部长
安康,中国人民银行茂名市分行党委书记、行长
本文为中国人民银行党校课题调研组调研成果,毛奇正、张娟、龙芳、黄亨宏、张晓萍、裴曦、乔林、孙方义等对本文亦有贡献
* 本文系个人观点,不代表供职机构意见。
一、引言
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,文化与金融不再是两条平行轨道,而是相互嵌入、彼此赋值的系统变量。将“中国特色金融文化”置于少数民族文化语境下考察,可发现二者共享的伦理底座、社会资本与治理传统,为破解民族地区金融抑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切口。云南作为少数民族种类最多、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,其普洱、大理等地的鲜活实践,恰好构成检验“文化-制度-金融绩效”传导机制的完整样本。
二、价值同源:伦理底座的共享与转化
“诚实守信、以义取利、稳健审慎、守正创新、依法合规”被概括为金融文化的五维价值体系,而这些表述在少数民族谚语、仪式与习惯法中几乎都有镜像对应:白族“高价买不到良心”与壮族“诚实是立身之本”直指诚信;布朗族“茶祖契约”与拉祜族“不会落叶的财富树”凸显义利观;哈尼族称森林为“亲亲的阿妈”、傣族祭献茶神树,则把稳健审慎的生态伦理写进日常。当这些观念被转译为可量化的信用指标或风控规则时,文化就从“软实力”转化为降低交易成本的“制度润滑剂”。普洱市将谚语写进村规民约,再嵌入信用评定体系,农户信用贷款余额占比由2019年的62%升至2024年的80.45%,直观呈现了伦理底座向金融绩效的传导。
三、社会嵌入:熟人网络与信用半径的再校准
民族地区仍普遍处在“差序格局”主导的熟人社会,血缘、地缘、业缘构成信任生成的三重维度。金融契约若无法嵌入该网络,就会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高昂的交易费用。云南的实践提供了一条“制度耦合”路径:在县域层面,把村规民约、习惯法与征信系统的补充维度对接,建立“汉语+少数民族语言”的双语信用服务站;在产品层面,推出“种植周期贷”“茶窖仓单质押”“非遗知识产权质押”等适配型工具,使抵押物从传统的不动产扩展到民族文化资产。由此,熟人社会的声誉机制成为正式征信体系的前置筛选器,既降低了违约概率,又缓解了资产评估难题。例如,大理鹤庆银器年产值逾20亿元,但银器质押贷款不足1亿元,差距的根源正是估值标准与民族文化价值脱节。制度耦合一旦完成,银器、茶窖、扎染技艺等轻资产即可转化为可计价的金融抵押品,文化资本的金融化通道随之打开。
四、治理融通:德法共治与风险缓释的双轮驱动
传统治理强调“德主刑辅”,现代金融强调“依法合规”,二者在云南被设计为互补而非替代关系。一方面,财政与人民银行联动设立风险补偿基金,对民族特色产业贷款给予贴息或再贷款利率下浮25个基点,通过降低资金成本来对冲文化项目的长周期、低收益特性;另一方面,地方政府出台《普洱茶产业产融发展实施意见》《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》等规范性文件,把文化风险、生态风险纳入法治化轨道。PPP模式、绿色债券、ABS、碳汇质押等现代金融工具,与“林茶共生、人地和谐”的传统生态观在同一制度框架下协同运行,形成了“文化伦理-绿色项目-耐心资本”的闭环。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,大理州生态保护修复贷款余额69.13亿元,其中湿地保护修复贷款57.91亿元,验证了德法共治对风险缓释的有效性。
五、绩效验证:文化认同的金融化表达
价值同源、社会嵌入、治理融通三个环节的最终指向是可观测的金融绩效。普洱市通过“三信”创建、产业链金融、绿色债券三项抓手,实现农户信用贷款占比80.45%、咖啡产业贷款余额三年翻番、再贷款让利510余万元;大理州通过“洱海保护安居贷”完成1806户村民搬迁安置,贷款余额11亿元,执行LPR利率优惠。数据背后,是文化认同经由制度设计转化为信用增级与风险补偿的过程:文化资本被定价,声誉资产被抵押,生态伦理被证券化。文化不再是外部约束,而成为内生变量,直接参与资本形成与价值分配。
六、问题与边界:摩擦点的识别与制度回应
实践同样暴露了融合边界。其一,保守财富观与现代金融逻辑冲突:彝族“重牲畜、轻负债”导致信贷需求抑制;其二,熟人社会半径与标准化征信冲突:信息壁垒叠加价格波动,信用授信不良率上升;其三,轻资产特性与抵押品认定冲突:民族文化IP估值体系缺失,银器质押贷款规模远低于产业规模;其四,数字鸿沟与技术采纳冲突:老年少数民族群体移动支付排斥率72%,金融科技普惠性受阻。这些摩擦并非否定文化融合的可行性,而是提示制度设计必须进一步精细化:双语数字驿站、民族语言数字助手、区块链确权、元宇宙文化资产交易等科技手段,可在降低文化折扣的同时提升金融可得性。
七、结论与展望
云南经验表明,当文化伦理通过制度耦合被嵌入金融流程时,传统民族文化不仅得以保护,更迸发出惊人的经济创造力。文化成为信用增级器、风险缓释器与创新触发器,民族地区也因此获得一条可复制、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。未来研究可沿两条主线深化:一是跨地区比较,检验文化-金融融合机制的边界条件与异质性效应;二是长期追踪,评估文化伦理在金融绩效中的衰减或强化趋势。制度设计越是精细,文化认同越能转化为降低交易费用的持久动力,这正是金融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根本价值所在。
原文出自: 朱惠玲,安康.促进金融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,赋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[J].金融市场研究,2025(8):107-114.
中国知网《金融市场研究》
《金融市场研究》
《金融市场研究》(CN10-1052/F)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、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办,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金融类月刊,2015年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为首批A类期刊。杂志发布金融市场权威信息,探讨金融领域的基础理论、金融产品创新及金融市场相关机制建设,关注金融市场的长期性课题,兼顾宏观经济等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。
如需投稿
爱研究的小伙伴们可将稿件发送至:
FMR@nafmii.org.cn
与远方的同道者分享您的真知灼见吧!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当月期刊
注:本文来自NAFMII资讯,转载请注明来源。
